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头条新闻
川剧多好看,还得看女旦
发表时间》: 2024-04-19 来源: 今日头条  
字体: [大] [中] [小]
[打印] [关闭]

说起川剧,很多人还停留在对变脸技艺的惊叹。


 

但其实,变脸属于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,是为艺术服务的技巧。纯熟的变脸绝技当然令人赞叹,但要看深层的川剧绝技,更得看扎实的底子和真唱功。


 

这一点,从川剧代表性人物——“花旦”陈巧茹身上更能得窥二三。

小时候,小巧茹看妈妈穿着表演服,挥舞着长长的美美的水袖,就像仙子一样。小巧茹爱极了,笃定地说,等自己长大了也要唱戏。

1979年,赶上了剧团都在招娃娃班,巧茹如愿考进,走上了学戏之路。

陈巧茹和恩师张光茹旧照 

新人学戏,唯有苦练。

12岁的陈巧茹每天自带一根长板凳,在凳子上放3块砖压腿、练形体,以保持身段灵活。

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“喊嗓子”,雷打不动。为了不打扰附近居民休息,她便跑去河边,对着河水练嗓。

这两项是小巧茹每日必练的基本功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练完之后再去排戏,边学边练,以戏出功,以功带戏,理论实践相结合,功就长得很快。

戏校时期的陈巧茹 

凡事多感悟,有话讲,不停地放下自己,接受环境的重塑,是成长最好的捷径。 

勤奋刻苦的小巧茹也终于迎来了她的成长与辉煌。80年代末,个子高、样子乖,基本功扎实,又极擅“唱念做打”的陈巧茹成为了川剧界的一颗“新星”。

1984年,凭借《打神》荣获青年表演一等奖,在全省川剧界脱颖而出。1991年,进京演出《打饼》《劈棺》和《四川好人》,成功斩获第九届中国戏剧“梅花奖”。

24岁的她行当全,戏路宽,能古能今,亦生亦旦,文武相兼,唱做双美,声、色、艺俱全,成为了“当家花旦”。

陈巧茹《四川好人》演出剧照 

然而,人生哪有完全的坦途。

90年代,我国经济快速发展,各类新兴事物冲击着传统戏曲的发展,许多戏曲演员都面临着无戏可唱的窘境,陈巧茹也未能幸免。

为了维持生计,无戏可唱的时候,她只能尝试下海经商,卖过化妆品、服装,还去歌厅唱过歌。像很多人一样,那时的她几乎对戏曲失去了信心。

或许,是天无绝人之路,更或许是传统文化之美就如沙中之金,终会在各类潮流事物中出尘而发,脱颖而出。 

1992年,一个法国演出商被川剧《白蛇传》所吸引,邀请了陈巧茹所在的剧团前往欧洲做文化交流演出。

这一去,便轰动了整个欧洲。

现场,陈巧茹穿着传统戏服,没有麦克风和音响设备,就靠着真嗓子,在台上唱念做打。

在欧洲演出《白蛇传》时,陈巧茹身着中国传统戏曲服饰 

38场演出下来,很多欧洲观众都激动地赞叹:中国戏曲唱腔像高山流水一样清澈,戏中在金山寺的托举表演像雕塑一样美,他们真正见识到了中国的戏曲文化!

这些反馈也让陈巧茹意识到,越是中国本土传统的东西,越是文化的精髓。也是多年积淀下来的戏曲功底和传统文化的熏染,才让自己有机会破圈而出。

陈巧茹重拾信心,戏曲这条路,她走定了。

现在的陈巧茹已经成为了川剧剧种标志性人物之一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。谈起过往与未来,深入浅出,感慨颇多。

川剧《卓文君》获“好腔调·第一届新古典戏曲季”最佳小剧场剧目 

陈巧茹觉得,川剧的文本都很接地气,有很多婚丧嫁娶的故事,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近,而且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也很强。

她领衔主演的《欲海狂潮》,就改编自美国作家尤金·奥尼尔话剧《榆树下的恋情》,这部剧作让她拿到了第二次梅花奖,成为了新戏中的经典剧目。

这些都得益于川剧丰富的表现形式,比如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变脸、喷火等技巧,就可以将人物心理具象化,准确刻画人物形象,更好地为艺术服务。而最难的高腔和做打,也样样都是真本事,来不得半点虚头,高腔亮、做打到位,舞台效果才堪称上乘。

多元的表现形式为川剧发展奠定了基础,但也因形式的多样,对技艺要求极高。对川剧未来的发展,陈巧茹觉得“任重而道远”,因为现在年轻的戏曲人才都是在学校培养的,每隔几个月就放假,缺少实践机会,相较过往实打实的演出环境塑就出的成长,就会略显戏浅功薄。

但陈巧茹很有信心,也切身努力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,她每年都会组织离退休老艺术家们亲自给学生们传授技艺,为振兴川剧而努力。

陈巧茹指导学生们排练川剧 

近日,陈巧茹做客今日头条戏曲系列节目《戏·说》,分享了自己的戏曲故事。

 


 

《戏·说》由戏曲品牌“好腔调”创始人余青峰、屈曌洁对话戏曲圈内好友和大咖,分享创排故事,带大家了解戏中人物与幕后故事。

第一季共10期正片,总播放量超一千万,广受欢迎。目前,《戏·说》第二季已于3月1日上线,预计更新10期正片。在今日头条app搜索“好腔调”观看,了解更多戏曲文化~


 



责任编辑:张旭东
定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